BIGC2021半日游

开学已经半个月了,目前看来一切都还好。可能是才刚刚开学的缘故,我并没有感到很累。

今天早上抽空去了一趟BIGC2021展览,全称是“北京国际游戏创新展”。怎么说呢,去的时候就没有抱很大的期望。意料之中,展览并没有给我太多的惊喜,但收获也不是没有。

一进大门右转就是《风之旅人》PS5试玩,我去的时候一位老哥就已经在那里玩了,等我转了一圈回到大门,那位老哥还在玩……不过那时他已经快要通关了,我就站在旁边看看。我应该是在高二上学期通关的《风之旅人》,对于游戏的流程,我至今记忆犹新。此时此刻眼前此景,不禁使我感到“爷青回”。《风之旅人》旁边是steam七大名著之二的《山》《万物》,玄之又玄,我玩不懂,但我大受震撼。

展出的游戏中,我比较感兴趣的有Rain World。游戏的最大特色在于一个类似于“生态系统”的东西,玩家只是这个庞大系统中的一部分。游戏中的AI不仅会和玩家交互,还会互相交互。玩家既是各种故事的参与者,也是观察者和感受者。为了适应AI复杂的行为模式,AI的动画不是预先编辑好的,而是根据AI的行为动作即时演算的。以后我可能会去看一下开发团队在GDC大会上的演讲,进一步了解一下。

我还玩了《信任的进化》的续作《群众的智慧与疯狂》,和前作一样,它使得晦涩难懂的社会学心理学概念变得较为简单易懂。展览中其他具有教育意义的游戏还有《艺术:赞助人》《微积历险记》……等等!微积分?玩游戏时还要做数学题?……这会不会和警察玩警察模拟器,消防员玩消防员模拟器的感觉一样:下班后继续上班?(我想起我看到过的一个词“功能游戏”,或是“严肃游戏”,大众对于这类游戏的认可度可能会高一些,如果他们竟然有了解过的话)

接下来我看到一个真·硬核·教育·功能·严肃游戏《深圳I/O》,硬核到玩家需要学习一门汇编语言,官方甚至建议玩家把游戏自带的汇编语言文档打印出来进行学习……游戏的核心玩法大概就是用汇编语言写嵌入式系统、输出信号、组装电子元件等等。可惜我是学CS的,EE的东西等以后有时间了再来看看吧。

有人竟将《瓦尔登湖》做成游戏?但好像网上评价不高。

然后是有关游戏“产品性”和“作品性”的大辩论。“产品”和“作品”的不同之处在于,产品以用户为中心,而作品以表达为中心。“马力欧之父”宫本茂认为游戏就是产品,设计师应该重点关注玩家的游戏体验。而吹哥(Jonathan Blow)则认为游戏应该注重“艺术性”和非“可玩性”,其代表作《见证者》就贯彻了他这一观点。

如果说《风之旅人》在“作品性”上达到了极致,在“产品性”上欠佳,那么陈星汉的新作《光·遇》应该在两者之间达成了一个较好的平衡。这次展览使我更深入地了解陈星汉——华人游戏设计师的杰出代表之一。他本科毕业于上交,出国深造并在加州建立“ThatGameCompany”游戏工作室,代表作有《云》《浮游世界》《花》《风之旅人》等。陈星汉曾经说过,

“现在一说到连续玩四个小时的游戏,大家基本上都会说没有时间;但是他们会有时间读四小时书,或者看一部电影。之所以我的朋友还在读书、看电影,是因为那些书籍和电影给他们生活带来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光彩。早期的时候一说起游戏,都觉得是毒害青少年;现在人们说起游戏行业,都会说这行很赚钱。但是人们从心底里尊重你吗?我觉得不是这样。我是希望在退休之前,如果你跟别人说你是游戏设计师,就像今天说你是建筑师、电影导演、作曲家或者说你是医生一样,会得到全社会尊重的职业。这是我最大的梦想。”

我只能说,各位共勉吧!这就是现状,我们首先要正视它,才能去改变它。

最后就是用手柄玩了玩“车枪球”中的赛车和篮球,人生第一次用手柄打游戏!记得上次碰手柄还是在OI机房,qxx不知为何带个手柄过来……我还体验了一把微软的模拟飞行,而且是超宽屏幕,大概有三米?还用的是专用手柄。50元不亏了已经,虽然并没有体验到宣传中所说的VR。然而,我玩得太嗨以至于把我的票落在现场了!!现在我连一个可以用来纪念的东西都没有……

陈星汉说心理学社会学对游戏设计师来说很重要。的确,我已经感受到了心理学的一条铁律:人们失去某物产生情感会比得到某物的情感更强烈。我痛失我票之后就难受了挺久的。教训是:惩罚玩家一定要慎重!与其惩罚,不如奖励。

拍了很多照片,但我懒得传上来了。希望下一次参加类似这样的展览能有更多收获吧。哦对了,想起来BIGC今年7月还举办了一个Game Bang,就是48h做一个游戏那种,好像也是在北京。明年兴许可以去划划水?在你北怕是找不到志同道合者了,只能单打独斗力(半恼

本文挺口语化的,真的太久没写文章,已经不会写了。